基于此前多年的发展沉淀,此次疫情下,互联网医疗企业能够快速应对疫情下的诊疗需求,尤其是在线问诊等方面的表现吸引了市场的关注。
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梳理了行业热度与代表性政策关系发现,互联网医疗行业曲折发展20年,大致经历了政策的萌芽(2014年)、试点(2016年)、遇冷(2017年)、转折(2018年)、宽松(2020年)五个阶段。
对于与政策高度相关的互联网医疗行业,密集的政策利好是否意味着行业风口已来?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从多位投资界人士处了解到,相对于其他“互联网+”行业,互联网医疗本身仍处于早期阶段,资本在理性回归中对行业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。
早在2000年,39健康网、丁香园等企业的创立开启了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之路。
此后十年,随着智能手机逐步普及,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下,医疗健康领域的机会随之来临,微医(原挂号网)开始提供健康教育,好大夫在线开始提供转诊服务;同时,一批现象级的企业开始创立,比如成立于2011年的春雨医生。
互联网医疗能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。公开数据显示,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占比7.7%,却承担全国一半的接诊量,“排队三小时,看病10分钟”,这也是目前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结构性问题的矛盾焦点。
2014年,随着“双创”概念的提出,互联网医疗行业在资本的支持下开始迅猛发展。阿里巴巴联手云锋基金入股中信二十一世纪,成立阿里健康,进入医疗领域;2015年,平安好医生APP正式上线,商业健康险公司开始入局互联网医疗领域;随后,微医成立乌镇互联网医院,互联网医院建设开始。
在这一时期,多部门开始陆续发布互联网医疗的大政方针,比如2015年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积极推进“互联网+”行动的指导意见》,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热度空前。
不过,此后互联网医疗的政策有所转向。在2016年8月,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消息称,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期结束后不再展期。2017年5月,原卫计委发布《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(试行)》(征求意见稿)和《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》(征求意见稿),对互联网诊疗进行规范和限制。
直到2018年,政策出现转折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促进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发展的意见》,互联网医疗再次得到市场重视。随后,各地推出细则,进一步驱动互联网医疗领域落地。
2020年疫情暴发至今,国家卫健委办公室已两次发文,明确提出“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优势,大力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”。
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沿革,平安好医生董事长兼CEO王涛表示:“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至今,已经逐渐从试水探索期过渡到规范发展期,而这期间最大的推动力,是来自中国政府施行医疗改革的决心。”
“医疗信息化是一个高度依赖政策的行业,互联网医疗政策在放松和收紧之间波动,造成了行业发展的节奏不断变化。”国泰君安分析师认为,当前,支持互联网医疗,政策宽松程度超出预期。
不过,在歌斐资产分析师看来,互联网医疗行业在经历了此前一波狂热,甚至是泡沫时期后,必然有一个回归理性的过程。
“2015~2016年的一波互联网医疗投资热潮下,资本介入后才发现,流量变现并不能简单复制到医疗应用,烧钱补贴后获得的流量难以变现。在这打破了资本最初的估值逻辑,拉长了资本的回报周期。”上述分析师认为,如今互联网医疗的上市公司相比其他行业并不如预期多,获得预期回报的投资人其实寥寥无几,可见当时资本对互联网医疗的相对估值还是很高的。
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疫情期间线上诊疗发挥出的积极作用,对政策层面也可能会产生影响。
2018年,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(试行)》中规定,首诊不能网上进行。事实上,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均认为,互联网医疗对于首诊的限制未来有可能会放开。
此外,湖北武汉、山东泰安等地近日为互联网医院在当地开通了医保在线支付,此举也被行业认为是互联网医疗在医保支付领域的重要突破。
据Mob数据,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,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从2800万人增长到4500万人,同比增长59.9%。其中挂号问诊的用户最多达到2700万人,占比超过60%。东方证券研报认为,相比全国14亿的人口基数,互联网医疗用户普及率仍然较低,只有不到4%的水平。
互联网医疗前景广阔,敏锐的资本一直保持关注。一位资管行业人士在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就表示:“当前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还不是那么清晰,但只要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和耐心,跟踪下去投资应大有可为。”